把书读薄,把书读厚
文丨吴小毛
 
一本书的厚薄,是由读书人决定的。读书人说它薄,它就是简单的几页,甚至几句话读书人说它厚,它就没边没沿儿,要多厚有多厚。小时候读书,内心里存着毕恭毕敬的拘谨,书上说什么,自己就信什么,虽然能够看出有些说法明显不着调,还要说服自己去相信。此时的书,厚薄不变,不加不减,不亲近也不外道。当单纯被骗得不再单纯,阅读时,自己的意见才慢慢坚硬起来。这时,就是一个把书读薄的过程。
推荐阅读:把书读薄 把书读厚
无论多厚的书,其实就是为了找那么几句话。万千头绪,都可以删繁就简,就像鲁迅,通过狂人的嘴,把整本中国历史只读出两个字: &ldquo吃人。&rdquo连几千年的历史都可以简略到这种程度,何况几十、几百万字的书?这是一种睿智。书店里林林总总,几层楼都摆满了书,到底说了些什么?别被它们吓着,其实翻来覆去,可能也就是那么几句话而已。读书在于判断,在于寻找,而把书读薄,就是在判断,在寻找。同时,把书读薄,也是一个舍弃的过程,舍弃掉洋洋数万言的铺垫,直奔主题舍弃掉无数包装精美的书籍,选出自己最心仪的一两本。
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不过,你眼中的好书,也许是别人眼中的劣书,而你视为无聊的东西,也许在别人那里被视为珍宝。哪些书该读薄,哪些书该保留,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眼光的区别。
 
读薄以后的环节应该是读厚。如果只是读薄,不仅功利,而且毫无乐趣可言。万事不能一刀切,尤其不能一条小路跑到黑。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乐趣,没有了乐趣,找到了那几个字又有什么意义?读厚的过程就是自己找乐的一个过程。在你精选出来的那一本小小的书里,往往藏着无数的谜底,有着无数的指向。特别是读古书的时候,我碰到不懂的词和新鲜的人名、地名,都要停下来去查找相关的解释,它们像一条条引线,把我从迷宫里引领出来,柳暗花明。有时候,一个人名又会牵出另外的书和另外的故事,总让你防不胜防。这样读一本书,常需要几本书来陪伴。一本薄薄的书,就这样厚到了可爱。但读厚也应该有个节制,像有些人,倒是把《红楼梦》读厚了,厚得已经走火入魔,还煞有介事地到处做报告,以为觅得了宇宙的精髓,就有点让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