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绍斌
 
过年贴年画,是中华民族传承历史悠久的年俗文化之一。南朝《荆楚岁时记》载:&ldquo正月初一,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称之门神。&rdquo由此可见,门神画就是年画的最初雏形。始于秦汉的年画,随着历史朝代的更迭和社会发展,年画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而&ldquo祥瑞&rdquo永远是年画亘古不变的主题。在民间,年画作为代表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向往的一种体现,深受人们喜爱。
小时候乡下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每年腊月父母上街买年货,奶奶总不忘叮嘱一声:&ldquo对联是年的眉毛,年画是年的花黄,记得买对联年画啊,年可是要好生打扮的。&rdquo大集体年代,年画只有公家的供销社里才有。每到新年临近,镇上供销社的柜台和货架上,总是摆满了一摞摞厚厚的年画,柜台前也挤满了选购年画的人。为方便群众选购,供销社卖画店内的房梁下还拉起了道道铁丝,悬挂的都是带有编号的年画样品,品种繁多且题材各异。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里英雄人物剧照有福禄寿中堂画、观音送子图、秦叔宝和尉迟恭门神画还有不少反映城乡人民幸福生活和祖国秀美河山的画作。买画时,人们根据自己喜好任意选购,选好了只要向营业员报上样画的编号就行。
乡下贴年画,通常是从腊月二十七八开始。贴画前,父亲面包将笤帚绑在竹竿上,仔细将墙面清扫干净。选好贴画的位置后,就把年画反面铺在方桌上刷浆糊,站在凳子上开始把年画一张张贴上去。每每这时,我和姐就兴高采烈地在一旁有模有样地瞎指挥:&ldquo爷(方言父亲的一种称呼),高了高了,低了低了,靠左边来一点,靠右边移一丝&hellip&hellip&rdquo直到母亲来了,说句&ldquo蛮好蛮好&rdquo后,贴年画才能一锤定音。贴完年画,原先破旧的墙壁顿时变得光鲜亮丽,焕然一新。分外喜庆和耀眼。屋内屋外一转,顿觉春节喜庆的气氛就更浓了。
推荐阅读:给年贴花黄
又是一年春来到。前几天和妻上街购物路过年画店,想到新居的墙上颜色单调,一时心痒,又热心起买年画的事来。妻说,城里不像乡下,现代家居上贴年画是不是不协调啊,再说欧式门窗贴上传统年画,是否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呀。我笑而不语。见我一门心思选画,妻后来非但没反对,还参与了其中。好久没看到这些别出心裁种类繁多的年画了,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但最后还是选定了几张年画。选的年画,每张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时尚元素。一张是骑牛牧童吹笛晚归的年画,背景是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袅袅的村庄。还有一张是山居旁,少女在皑皑白雪下戏梅图。之所以选这张年画,是她唤起了我久违的亲切感,让我想起童年,想起了姐姐。记得儿时有年和姐跟着父亲上街买年货,姐选了张踏雪寻梅画,卷好让我搂着。回家路上,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把画弄破了。我茫然失措时,姐捧着那张梅折了,雪碎了的年画,伤心地哭了半天。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年画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个很陌生的词语了。但是,年画作为庆新年的一种传统习俗,所具有的特别意义真是难以尽述。对于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年画幽深的古意、蕴含的祥瑞,不仅仅是增添新年的快乐,更是一道抹不去的记忆。
奶奶说得好,&ldquo年画是年的花黄&rdquo,新年有了色彩斑斓和内容丰富的年画来装扮,不仅从视觉上给人带来愉悦,也在形式上给新年增添了喜庆。
 
 
作者简介:
蒋绍斌,湖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发《人民政协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华商报》《乌鲁木齐晚报》《楚天都市报》《雪莲》《金山》《微型小说月报》《散文诗》《今古传奇》等等省内外各级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