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个人生活网 > 作文大全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文章内容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作者: 姿萤来源: 网络文章 时间: 2022-12-17

 

 

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作者|季羡林

 

推荐阅读: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忌,就是禁忌,指不应该做的事情。

 

人的一生,都有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共性。老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有一些独特的不应该做的事情,这是特性,老年禁忌不一定有我说的下面这些。将来或多或少,现在还说不准。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一忌:说话太多

 

说话,除了哑巴以外,是每人每天必有的行动。有的人喜欢说话,有的人不喜欢,这决定于一个人的秉性,不能强求一律。我在这里讲忌说话太多,并没有&ldquo祸从口出&rdquo或&ldquo金人三缄其口&rdquo的涵义。说话惹祸,不在话多话少,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惹大祸。口舌惹祸,也不限于老年人,中年和青年都可能由此致祸。

 

我先举个例子。

 

这个例子是一位著名的敦煌画家。他年轻的时候,头脑清楚,并不喜欢说话。一进入老境,脾气大变,也许还有点老年痴呆症的原因,说话既多又不清楚。有一年,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新建的大礼堂中召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年会。开幕式必须请此老讲话。我们都知道他有这个毛病,预先请他夫人准备了一个发言稿,简捷而扼要,塞入他的外衣口袋里,再三叮嘱他,念完就退席。然而,他一登上主席台就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净,摆开架子,开口讲话,听口气是想从开天辟地讲起,如果讲到那一天的会议,中间至少有三千年的距离,主席有点沉不住气了。我们连忙采取紧急措施,把他夫人请上台,从他口袋里掏出发言稿,让他照念,然后下台如仪,会议才得以顺利进行。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来,我不再举了。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不是每一个老人都有这个小毛病,有的人就没有。我说它是&ldquo小毛病&rdquo,其实并不小。试问,我上面举出的开会的例子,难道那还不会制造极为尴尬的局面吗?当然,话又说了回来,爱说长话的人并不限于老年,中青年都有,不过以老年为多而已。因此,我编了四句话。奉献给老人:年老之人,血气已衰煞车失灵,戒之在说。

 

二忌:倚老卖老

 

五十和六十年代前期,中国政治生活还比较(我只说是&ldquo比较&rdquo)正常的时候,周恩来招待外宾后,有时候会把参加招待的中国同志在外宾走后留下来,谈一谈招待中有什么问题或纰漏,有点总结经验的意味。这时候刚才外宾在时严肃的场面一变而为轻松活泼,大家都争着发言,谈笑风生,有时候一直谈到深夜。有一次,总理发言时使用了中国常见的&ldquo倚老卖老&rdquo这个词儿。翻译一时有点迟疑,不知道怎样恰如其分地译成英文。总理注意到了,于是在客人走后就留下中国同志,议论如何翻译好这个词儿。

 

平心而论,人老了,不能说是什么好事,老态龙钟,惹人厌恶但也不能说是什么坏事。人一老,经验丰富,识多见广。他们的经验。有时会对个人甚至对国家是有些用处的。但是,这种用处是必须经过事实证明的,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用处,是不会取信于人的。另外,根据我个人的体验与观察,一个人,老年人当然也包括在里面,最不喜欢别人瞧不起他。一感觉到自己受了怠慢,心里便不是滋味,甚至怒从心头起,拂袖而去。有时闹得双方都不愉快,甚至结下怨仇。这是完全要不得的。一个人受不受人尊敬,完全取决于你有没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在这里,摆架子,倚老卖老,都是枉然的。

 

 

 

三忌:不服老

 

服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ldquo承认年老&rdquo,可谓简明扼要。人上了年纪,是一个客观事实,服老就是承认它,这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反之,不承认,也就是不服老倒几近唯心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和古典小说中,不服老的例子不可胜数,尽人皆知,无须列举。但是,有一点我必须在这里指出来:古今论者大都为不服老唱赞歌,这有点失于偏颇,绝对地无条件地赞美不服老。有害无益。

 

空谈无补,举个我自己的实例。

 

是在1995年,当时我已经达到了84岁高龄。然而我却丝毫没有感觉到,不知老之已至,正处在平生写作的第二个高峰中。每天跑一趟大图书馆,几达两年之久,风雪无阻。我已经有点忘乎所以了。一天早晨。我照例四点半起床,到东边那一单元书房中去写作。一转瞬间,肚子里向我发出信号:该填一填它了。一看表,已经六点多了。于是我放下笔,准备回西房吃早点&rsquo。可是不知是谁把门从外面锁上了,里面开不开。我大为吃惊,回头看到封了顶的阳台上有一扇玻璃窗可以打开。我于是不假思索,立即开窗跳出。从窗口到地面约有一米八高。我一堕地就跌了一个大马趴,脚后跟有点痛。旁边就是洋灰台阶的角,如果脑袋碰上,后果真不堪设想,我后怕起来了。我当天上下午都开了会,第二天又长驱数百里到天津南开大学去做报告。脚已经肿了起来。第三天,到校医院去检查,左脚跟有点破裂。

 

我这样的不服老,是昏聩糊涂的不服老,是绝对要不得的。

 

我在上面讲了不服老的可怕,也讲到了超前服老的可笑。然则何去何从呢?我认为,在战略上要不服老,在战术上要服老,二者结合,庶几近之。

 

 

 

四忌:提当年勇

 

我做了一个梦。

 

我驾着祥云或别的什么云。飞上了天宫,在凌霄宝殿多功能厅里,参加了一个务虚会。第一个发言的是项羽。他历数早年指挥雄师数十万,横行天下,各路诸侯皆俯首称臣,他是诸侯盟主,颐指气使,没有敢违抗者。鸿门设宴,吓得刘邦像一只小耗子一般。说到尽兴处。手舞足蹈,唾沫星子乱溅。这时忽然站起来了一位天神,问项羽:&ldquo四面楚歌,乌江自刎是怎么一回事呀?&rdquo项羽立即垂下了脑袋,仿佛是一个泄了气的皮球。

 

第二个发言的是吕布,他手握方天画戟,英气逼人。他放言高论,大肆吹嘘自己怎样戏貂婵,杀董卓,为天下人民除害虎牢关力敌关、张、刘三将,天下无敌。正吹得眉飞色舞,一名神仙忽然高声打断了他的发言:&ldquo白门楼上向曹操下跪,恳求饶命,大耳贼刘备一句话就断送了你的性命,是怎么一回事呢?&rdquo吕布面色立变,流满了汗,立即下台,像一只斗败了的公鸡。

 

谁一看都能知道,我的梦是假的。但是,在芸芸众生中,特别是在老年中,确有一些人靠自夸当年勇来过日子。我认为,这也算是一种自然现象。争胜好强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一旦年老,争胜有心,好强无力,便难免产生一种自卑情结。可又不甘心自卑,于是只有自夸当年勇一途,可以聊以自慰。对于这种情况,别人是爱莫能助的。&ldquo解铃还须系铃人&rdquo,只有自己随时警惕。

 

现在有一些得了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有一句口头禅:从零开始。意思是,不管冠军或金牌多么灿烂辉煌,一旦到手,即成过去,从现在起又要从零开始了。

 

我觉得,从零开始是唯一正确的想法。

 

 

 

五忌:自我封闭

 

能活到老年,是一种幸福,但也是一种灾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到老年。所以说是幸福但是老年又有老年的难处,所以说是灾难。

 

老年人最常见的现象或者灾难是自我封闭。封闭,有行动上的封闭,有思想感情上的封闭,形式和程度又因人而异。老年人有事理广达者,有事理欠通达者。前者比较能认清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到事物的改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千万不要要求事物永恒不变。后者则相反,他们要求事物永恒不变即使变,也是越变越坏,上面讲到的九斤老太就属于此类人。这一类人,即使仍然活跃在人群中,但在思想感情方面,他们却把自己严密地封闭起来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自我封闭的形式。

 

我在高中读书时,有一位教经学的老师,是前清的秀才或举人。五经和四书背得滚瓜烂熟,据说还能倒背如流。他教我们《书经》和《诗经》,从来不带课本,业务是非常熟练的。

 

可学生并不喜欢他。因为他张口闭口:&ldquo我们大清国怎样怎样。&rdquo学生就给他起了一个诨名&ldquo大清国&rdquo,他真实的姓名反隐而不彰了。我们认为他是老顽固,他认为我们是新叛逆。我们中间不是代沟,而是万丈深渊,是他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了。

 

我认为,老年人不管有什么形式的自我封闭现象,都是对个人健康不利的。我奉劝普天下老年人力矫此弊。同青年人在一起,即使是&ldquo新新人类&rdquo吧,他们身上的活力总会感染老年人的。

 

 

 

六忌:老想到死

 

好生恶死,为所有生物之本能。我们只能加以尊重,不能妄加评论。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是不能例外。俗话说:&ldquo黄泉路上无老少。&rdquo可是人一到了老年,特别是耄耋之年,离那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越来越近了,此时常想到死,更是非常自然的。

 

今人如此,古人何独不然!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骚人、墨客大都关心生死问题。根据我个人的思考,各个时代是颇不相同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似乎更为关注。粗略地划分一下,可以分为三派。第一派对死十分恐惧,而且十分坦荡地说了出来。这一派可以江淹为代表。他的《恨赋》一开头就说:&ldquo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rdquo最后几句话是:&ldquo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rdquo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第二派可以&ldquo竹林七贤&rdquo为代表。《世说新语·任诞等二十三》第一条就讲到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ldquo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rdquo。这是一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刘伶命人荷锹跟着他,说:&ldquo死便埋我!&rdquo对死看得十分豁达。实际上,情况正相反,他们怕死怕得发抖,聊作姿态以自欺欺人耳。其中当然还有逃避残酷的政治迫害的用意。

 

第三派可以陶渊明为代表。他的意见具见他的诗《神释》中。诗中有这样的话:&ldquo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此举?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rdquo他反对酣酒麻醉自己,也反对常想到死。我认为,这是最正确的态度。最后四句诗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在上面已经说到,老年人想到死,是非常自然的。关键是:想到以后,自己抱什么态度。惶惶不可终日,甚至饮恨吞声,最要不得,这样必将成陶渊明所说的&ldquo促龄具&rdquo。最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鲁迅不到50岁,就写了有关死的文章。王国维则说:&ldquo五十之年,只欠一死。&rdquo结果投了昆明湖。我之所以能泰然处之,有我的特殊原因。&ldquo十年浩劫&rdquo中,我已走到过死亡的边缘上,一个千钧一发的偶然性救了我。从那以后,多活一天,我都认为是多赚的。因此就比较能对死从容对待了。

 

我在这里诚挚奉劝普天之下的年老又通达事情的人,偶尔想一下死,是可以的,但不必老想。

相关推荐

岁月流转,人世沧桑,此生有多少艳阳和风,又有多少霜云满天,有多少浓情醉意,又有多少恩怨情仇。谁都有过彷徨,有过忧伤,有过苦...[阅读全文]

徐学平入冬过后,世间的一切喧嚣似乎都慢慢地沉寂下来了,繁华的街道渐显冷清,空旷的田野倍增萧条。抬头,眼前的一幕令我有些喜出...[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