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个人生活网 > 作文大全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文章内容

论雅俗共赏

作者: 著墨染雨君画夕°来源: 网络文章 时间: 2023-12-15

论雅俗共赏原文阅读  陶渊明有&ldquo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rdquo的诗句,那是一些&ldquo素心人&rdquo的乐事,&ldquo素心人&rdquo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ldquo赏奇析疑&rdquo一个成语,&ldquo赏奇析疑&rdquo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ldquo雅俗共赏&rdquo这一个成语,&ldquo共赏&rdquo显然是&ldquo共欣赏&rdquo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ldquo奇文&rdquo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原来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的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ldquo士&rdquo和&ldquo民&rdquo这两个等级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着,上下着。而上去的比下来的多,士人流落民间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王侯将相早就没有种了,读书人到了这时候也没有种了只要家里能够勉强供给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是个&ldquo读书种子&rdquo去参加那些公开的考试,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个绅士。这种进展经过唐末跟五代的长期的变乱加了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术的发达,学校多起来了,士人也多起来了,士人的地位加强,责任也加重了。这些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这样,也就不觉其寒尘不但不觉其寒尘,还要重新估定价值,至少也得调整那旧来的标准与尺度。&ldquo雅俗共赏&rdquo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倒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当然,所谓&ldquo提出&rdquo和&ldquo要求&rdquo,都只是不自觉的看来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中唐的时期,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安史乱后,和尚的口语记录更其流行,于是乎有了&ldquo语录&rdquo这个名称,&ldquo语录&rdquo就成为一种著述体了。到了宋朝,道学家讲学,更广泛的留下了许多语录他们用语录,也还是为了求真与化俗,还是为了争取群众。所谓求真的&ldquo真&rdquo,一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禅家认为第一义是不可说的。语言文字都不能表达那无限的可能,所以是虚妄的。然而实际上语言文字究竟是不免要用的一种&ldquo方便&rdquo,记录文字自然越近实际的、直接的说话越好。在另一面这&ldquo真&rdquo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获得广大的群众。道学主要的是中国的正统的思想,道学家用了语录做工具,大大的增强了这种新的文体的地位,语录就成为一种传统了。比语录体稍稍晚些,还出现了一种宋朝叫做&ldquo笔记&rdquo的东西。这种作品记述有趣味的杂事,范围很宽,一方面发表作者自己的意见,所谓议论,也就是批评,这些批评往往也很有趣味。作者写这种书,只当做对客闲谈,并非一本正经,虽然以文言为主,可是很接近说话。这也是给大家看的,看了可以当做&ldquo谈助&rdquo,增加趣味。宋朝的笔记最发达,当时盛行,流传下来的也很多。目录家将这种笔记归在&ldquo小说&rdquo项下,近代书店汇印这些笔记,更直题为&ldquo笔记小说&rdquo中国古代所谓&ldquo小说&rdquo,原是指记述杂事的趣味作品而言的。  那里我们得特别提到唐朝的&ldquo传奇&rdquo。&ldquo传奇&rdquo据说可以见出作者的&ldquo史才、诗笔、议论&rdquo,是唐朝士子在投考进士以前用来送给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绍自己,求他们给自己宣传的。其中不外乎灵怪、艳情、剑侠三类故事,显然是以供给&ldquo谈助&rdquo,引起趣味为主。无论照传统的意念,或现代的意念,这些&ldquo传奇&rdquo无疑的是小说,一方面也和笔记的写作态度有相类之处。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ldquo传奇&rdquo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ldquo传奇&rdquo而作。我们看韩愈的&ldquo气盛言宜&rdquo的理论和他的参差错落的文句,也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语化。他的门下的&ldquo好难&rdquo、&ldquo好易&rdquo两派,似乎原来也都是在试验如何口语化。可是&ldquo好难&rdquo的一派过分强调了自己,过分想出奇制胜,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终于被人看做&ldquo诡&rdquo和&ldquo怪&rdquo而失败,于是宋朝的欧阳修继承了&ldquo好易&rdquo的一派的努力而奠定了古文的基础。&mdash&mdash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ldquo雅俗共赏&rdquo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ldquo做诗如说话&rdquo,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ldquo以俗为雅&rdquo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ldquo以俗为雅&rdquo,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ldquo以俗为雅&rdquo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ldquo引&rdquo里郑重的提出&ldquo以俗为雅,以故为新&rdquo,说是&ldquo举一纲而张万目&rdquo。他将&ldquo以俗为雅&rdquo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ldquo雅俗共赏&rdquo的路。但是加上&ldquo以故为新&rdquo,路就曲折起来,那是雅人自赏,黄山谷所以终于不好懂了。不过黄山谷虽然不好懂,宋诗却终于回到了&ldquo做诗如说话&rdquo的路,这&ldquo如说话&rdquo,的确是条大路。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ldquo雅俗共赏&rdquo的。别瞧黄山谷的有些诗不好懂,他的一些小词可够俗的。柳耆卿更是个通俗的词人。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ldquo诗馀&rdquo。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ldquo词馀&rdquo。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ldquo说话&rdquo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ldquo不登大雅&rdquo的&ldquo俗文学&rdquo。这些除元杂剧和后来的传奇也算是&ldquo词馀&rdquo以外,在过去的文学传统里简直没有地位也就是说这些小说和戏剧在过去的文学传统里多半没有地位,有些有点地位,也不是正经地位。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ldquo俗不伤雅&rdquo,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ldquo雅俗共赏&rdquo的玩艺儿。

相关推荐

有时候,静下心来经常会思考一些事情。人到底该怎样活着,才能不枉此生? 人间的金钱、美女、权势或许是众多人追逐的对象,也难怪了...[阅读全文]

郭华一阵春风吹过,故乡郭家寨僵硬的土地瞬间变得松软了,蛰伏在地下的昆虫悄悄地钻出了地面,埋在枯草下的草芽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