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金敏
 
腊月是农历枝头最意味深长的一朵梅花,如期绽放在母亲紧张而忙碌的手上。
从腊月初一开始,母亲就叫我把整个腊月的天数,用阿拉伯数字写出来贴在墙上,每过一天她就用铅笔圈一天。虽然母亲斗大字不识一个,但她对数字并不陌生。
当她圈到腊月初七,她知道腊八节要来了,&ldquo过了腊八就是年&rdquo。于是更加慌张起来。腊八那天她起得很早,把事先准备好的红枣、花生、红豆、芝麻等,平时舍不得吃,这时也派上用场。
当我捧着母亲煮的香喷喷的腊八粥时,只感到过年真好!
过了腊八,母亲开始风鸡。我最喜欢吃母亲做的这道菜,它比咸鸭咸鹅要清淡、鲜嫩些。母亲先把杀倒的鸡清洗整理干净,从鸡肛门那里切个小孔,将鸡的内脏全部掏出,再将鸡倒挂起来待水沥尽后,便用佐料加焖酱把鸡全部抹遍,挂在家中通风的地方慢慢风干。待过年时在饭锅上蒸着吃,那味儿,现在想想都垂涎三尺。
到了腊月十几。母亲一边整理屋内外的杂物,一边开始筹划给家人添置新衣什么的。母亲这点比较好,从不拿物质上的东西来刺激我的学习成绩。也许是当时家里不富裕吧,想必也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来奖励我。但到过年时,母亲是不会忘记给我买点新衣物的,哪怕是一双新袜子。而她自己好几年了,总是穿那件蓝花小棉袄,剪着齐耳的短发,把那高高的身材显得越发精干、挺拔。
母亲把腊月圈到二十时,她就要把一天分成两天过了。得着手做豆腐。做年糕不在腊月的范畴,乡下大多是提前一两个月就做好的。只是这豆腐不能做得太早。因为豆腐的数量没有年糕多,做早了说不准早一块晚一块被雪里蕻烧豆腐吃掉了。
做好豆腐没两天,就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ldquo灶神&rdquo。
传说,灶神是保佑百姓&ldquo五谷丰登,财源广进&rdquo的菩萨。他每年都要向玉帝禀报凡间百姓为他上香的情况,喜欢打小报告,所以百姓为了让他在玉帝面前为自己说好话,就给灶神祭拜供品,然后灶神就上天了。这样的传统习俗也寄托了母亲等乡人们一种辟邪除灾的良好愿望。
这一天,母亲一早就下了一大锅甜甜的汤圆,说是要把&ldquo灶神&rdquo的牙给粘住,让他不能说坏话。我也不知道粘没粘住那&ldquo灶神&rdquo的牙,倒是把我的牙给粘住了,又烫又粘,让我张着大嘴直吹气......
腊月二十七那天,我瞥了一眼墙上被圈的数字,发现这一天的数字被涂成黑色的实心圆,像先前乡下那贴在墙上的&ldquo牛屎粑粑&rdquo,我恍然大悟,心中不免有些小悲怆。母亲说的&ldquo七死八活&rdquo,就是到了腊月二十七,家里要杀鸡杀鸭,待过大年时吃个新鲜。
母亲把一只芦花大公鸡捉住递给我,并吩咐要把鸡的手脚逮紧点,她则是一把将鸡的头部扭住,将下巴处的鸡毛拔干净,拿着菜刀就要切割,吓得我赶紧把头偏过去......当母亲在地上用刀划一个&ldquo叉&rdquo,口中念念有词:&ldquo你是阳家一盆菜,今年早早去,明年早早来&rdquo,我就知道鸡已被杀死了。
母亲和我虽有些慈悲之心,但还没有修行到&ldquo闻其声不忍食其肉&rdquo的境地。
年是越来越近了。二十八、二十九两天,母亲就得准备除夕年夜饭。第一碟不得缺席的菜,自然是做圆子,含有&ldquo合家团圆&rdquo之意。母亲的圆子是用糯米做的,用菜籽油炸一下,然后下在肉汤里,又香又鲜,甚是好吃。火锅也是必不可少的。荤菜早早就备了一些,蔬菜就从自家菜园里采。不用说,母亲是个种菜高手。我清晰地记得,在村庄西边的塘埂上,母亲种了好长的一畦韭菜,我每天晚上放学后的任务,就是给那韭菜浇水除草。真乃《红楼梦》所述的&ldquo一畦春韭熟,在望有山庄&rdquo。而我那些年的青葱稚嫩岁月,也在&ldquo在望&rdquo中被年轮越望越远了......
腊月的最后一天,母亲是用我的红水笔圈的。她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将军,把胜利的旗帜插在高高的山坡上,那么兴高彩烈地,一手挥手致意被她圈走的腊月,一手推开红彤彤的新年纳福之门。
 
作者简介:
乔金敏,女,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有诗歌、散文等作品发表于国家、省、市纸质报刊媒体及文学网络平台。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诗集《小世界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