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丽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牛再熟悉不过了。牛是儿时的伙伴,牛是大人劳作的助手,牛总能唤起我们对童年美好的回忆。
&ldquo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rdquo,老牛一生是辛勤的象征。&ldquo牛&rdquo是个象形字。早期的牛字是牛头,突出了牛角、牛耳的特征。 牛,六畜之一。我国早在五六千年前就驯养牛了,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不可缺的角色。
《左传·哀公十七年》说:&ldquo诸侯盟,谁执牛耳。&rdquo后来,人们把&ldquo执牛耳&rdquo引申为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推荐阅读:牛年话牛
牛还被用于战争,如史册所记之&ldquo火牛阵&rdquo。公元前279年,燕惠王即位,齐将田单派人向燕军诈降,又用千余头牛,角上缚兵刃,尾上缚苇灌油,夜间以火点燃,火牛前冲,其后是五千勇士,使燕军大败,田单陆续收复70余座城池。
牛在古代中国,一则用于耕田,二则用于祭祀,而耕田和祭祀恰恰分别是古人物质生活和精神信仰的核心内容。《汉书·魏相丙吉传》中记载了一则&ldquo丙吉问牛&rdquo的典故,西汉时的宰相丙吉外出办事,见人打架打得头破血流都不理会,而见到一头牛吐舌喘气却要上前询问个清楚,可见当时国家对于牛的重视。
《礼记·曲礼》上说&ldquo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hellip&hellip&rdquo可见在古代祭祀中牛的品级最高。《曲礼》有&ldquo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rdquo。所以,在古代社会只有天子、诸侯和大夫才有资格享用牛牲。
《诗经.小雅.大东》:&ldquo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rdquo其中出现了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这也就形成了后来的牛郎织女传说。
《后汉书·臧官传》&ldquo奉牛酒以劳军营&rdquo,牛酒,不是一种酒的名字,而是古代用牛和酒作赏赐、慰劳和馈赠的物品。司马迁《报任安书》开篇便说&ldquo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rdquo。&ldquo牛马走&rdquo,是指&ldquo奔走于牛马之间&rdquo掌管牛马的仆人,以后作为自谦的代称,如同说&ldquo敝人&rdquo、&ldquo鄙人&rdquo。
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的画斋称 &ldquo师牛堂&rdquo,他画出了许多牛的精品佳作。他的《牧牛图》:牧童骑着老牛缓缓行走在春天里,诗情画意,背景是烟雨远山。说起画牛,传说东晋王献之应桓温之请画扇,误落笔,就势画成一头牛,并题《牸牛赋》于扇。
牛年大吉颇有渊源。《易经》中有许多有关&ldquo牛&rdquo的筮辞,凡是得&ldquo牛&rdquo的便是&ldquo吉&rdquo,如&ldquo童牛之牿,元吉&rdquo(用木架架住公牛的角,大吉大利)、&ldquo畜牝牛,吉&rdquo(饲养母牛,必获吉祥)。
&ldquo丑时春到户,牛岁福临门&rdquo,愿我们有牛的朴实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作者简介:
孙丽丽,笔名:孙荔,专栏作家,发表作品二百余万字,作品散见《小说月刊》《短篇小说》《厦门文学》《牡丹》《北方文学》《广西文学》《中国铁路文艺》《安徽文学》《散文百家》等。作品有三十多篇选入中学语文试卷大阅读题,作品多次获奖,有的被译成英文。作品有散文集《虞美人》随笔集《不是风动,是你的心在动》小说集《青衣阿伶》《小镇姑娘》《鸦片茶》等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