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心然
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公元1014年,北宋应天府发生一件大喜事。
皇帝宋真宗御驾应天府,诏告百姓:
所有臣民不论老幼、不分贫贱,可到&ldquo重熙颁庆楼&rdquo免费吃三天。
万民鼎沸,应天书院的师生相约而行,唯独一位学子不为所动,依旧潜心读书。
同学诧异地问:&ldquo睹圣颜,享美食,千载难逢,为何不去?&rdquo
学子摇头说道:&ldquo书念不好,见到圣上也没用书念好了,他日再见也不晚。&rdquo
一年后,学子进士及第,不仅一日看尽长安花,日后还成了国家的肱骨大臣。
他就是范仲淹,后世称誉&ldquo天地间第一流人物&rdquo。
 
 
01
少年看远
范仲淹一出场就磨难重重。
他2岁丧父,母亲迫于生计改嫁朱家,他也改为朱姓。
幼年,范仲淹随继父四处颠簸,生活十分艰苦。好在进士出身的继父视他如已出,悉心教他读书明礼。
在继父的谆谆教诲下,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了&ldquo不为良相,便为良医&rdquo的宏愿。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范仲淹虽多次参加科举,却屡考不中。
范仲淹惆怅叹道:&ldquo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rdquo
范仲淹越发刻苦勤学,他暗下决心,此生不达志向绝不罢休。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继父去世,兄弟相争,范仲淹这个&ldquo抱来&rdquo的孩子也被扫地出门。
一夕之间,孑然一身,天地茫茫,不知前路在何方?
那一年,范仲淹22岁。
读书成了他唯一的出路,他拜别母亲,带着一剑一琴,来到免学宿费的应天书院求学苦读。
范仲淹当时有多苦呢?
据北宋魏泰记载:
&ldquo公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数茎,醋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rdquo
齑就是腌渍的咸菜,稀粥就咸菜,范仲淹整整吃了5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1015年,5年口嚼咸菜、睡不脱衣的范仲淹终于进士及第,叩开了&ldquo治国平天下&rdquo的大门。
曾国藩说:&ldquo人才高下,视其志趣。&rdquo
一个人能不能成才,不看家世背景,也不看智商情商,而是看他的志向。
志存高远的人,纵然一路荆棘,一路坎坷,也能打拼出一个锦绣的明天。
 
 
02
中年看宽
有人说,人到中年的最高境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
尤其在宦海沉浮中,能恪守初心、坚持自我的人,更是令人钦佩。
40岁的范仲淹,凭着实干业绩调任京师,做了秘阁校理。
虽然官不大,但毕竟是皇帝的近臣,只要用心经营,未来必定可期。
然而,在基层摸爬滚打13年、深谙为官之道的范仲淹却偏偏要直言立朝,哪怕是面对垂帘听政、权势煊赫的太后,他也毫不畏惧,照样直言进谏。
初入京城,范仲淹就上疏奏请太后撤帘还政。
太后震怒,把他放逐到民不聊生的河内府,直到太后去世,范仲淹才得以回京。
刚回来不久,明知宋仁宗执意废后,范仲淹却以有违祖制一再反对触怒龙颜,被贬谪到睦州。
俗话说&ldquo事不过三&rdquo,范仲淹却屡贬不改,重返京师的他看不惯宰相任人唯亲、把持朝政,亲手绘制了一幅《百官图》弹劾宰相,最后被宰辅反击再度被贬。
八年三贬,对于范仲淹险象环生的官场生涯,连朋友都替他着急,劝他少说话,莫管闲事。
范仲淹淡然说道:
&ldquo人世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rdquo
人生不过百岁,少时无知,老了憔悴。
只有屈指可数的中年岁月可以逐梦前行,又怎么忍心被功名所累呢?
原来他不是不懂圆滑世故,而是早已看宽得失起伏。
不管升迁还是贬谪,范仲淹皆以平常心待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他都坦然接受,尽心竭力,砥砺而行。
也正是这份看宽得失的豁达心胸,让他愈挫愈勇,总能在逆境中屡创奇迹。
时人称他,每贬一次,就光耀一回,名望和地位就上一层,尤其征战沙场,大败西夏,更是成就了他一代儒将的风采。
罗曼·罗兰有一句话说得好:&ldquo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rdquo
人到中年,行如逆旅,潮落追着潮起,逆境叠着顺境,生活总是接二连三地给我们挑战和困难,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但生活越艰难,我们的内心越要看宽。
无论顺逆,都心怀希望,把逆境活成顺境,将沟坎踏成坦途。
不管得失,都不忘初心,既要有登高的胆识,更有触底反弹的果敢。
 
 
03
老年看淡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ldquo三黜人&rdquo范仲淹出色的治世才能,惊艳了宋仁宗,他任命范仲淹为参政知事,主导&ldquo庆历新政&rdquo,革旧图新。
遗憾的是,因宋仁宗的多疑寡断,声势浩大的改革像一道闪电划过夜空,仅一年就黯然谢幕。
公元1045年春,57岁的范仲淹,两鬓斑白,身形微佝,独自一人坐着一辆马车,缓缓驶离京城,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
但远离朝堂的范仲淹并没有彻底退隐,而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温暖大宋百姓。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ldquo兴学校,明教化&rdquo之中,经常利用闲暇执经讲学,率先垂范兴学育人。
听闻苏州私宅是风水宝地,子孙后代能&ldquo踵生公卿&rdquo,范仲淹二话不说把它改建学堂,他说:&ldquo一家贵,孰若吴士咸贵乎? &rdquo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像一名辛勤的智者,不断播下文化种子,为北宋培养了张载、狄青等许多杰出人物。
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开创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先河。
花甲之年,他拿出毕生积蓄修建范氏义庄,用以资助家族中的贫困者,并告诫子孙后代遵照执行,仅此一举便泽被后世800多年。
从此,范氏族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而范仲淹自己却独无余资,病逝后穿着旧衣下葬,连丧礼都是友人凑钱举办的。
他留给家人的不是万贯家财,不是显赫地位,而是高尚的人格品性和受益无穷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常说:&ldquo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rdquo
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房屋家产呢?
人生在世,食不过三餐宿仅需三尺纵然百年轰烈,也终将化为一抷尘土。
与其被名缰利锁虚费光阴,不如在内心修篱种菊,收获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正如丰子恺所说:&ldquo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rdquo
放下虚名浮利,才能倾听内心声音,拥有真正的幸福。
看淡人间浮华,才能随意随性生活,拥有真正的自由。
▽
从寒门孤儿逆袭成千古名相,再到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励志而又传奇的一生,活成了天下读书人的榜样。
人生本是一场修行,真正的智者,一路选择,一路改变,一路成长。
青年要志存高远,不可耽于享乐。
中年要初心不改,不可随波逐流。
老年要淡泊名利,不被物欲牵绊。
唯有如此,方能修身律己,行于正道,不负此生。